极之星攻略网将跟大家是介绍关于问道大夏的,希望可以帮你解惑。

“夜郎自大”到底是怎么回事?

“夜郎自大”到底是怎么回事?

夜郎自大一词来源于史记: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

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天子注意焉。——《史记·西南夷列传》

上文大概意思是:

待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国归来后’说他待在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回答的人说:“从东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张骞乘机大谈大夏在汉朝西南方,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

于是汉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

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夜郎国是我国西南方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最早被发现大概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其覆灭大概是在汉成帝时期:

汉武帝时,唐蒙奉命于公元前135年出使南越国,了解到夜郎有水运通往南越。“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广州)城下”。牂牁江及今天的北盘江水系。而后汉朝又以鳖县(遵义)为中心,设置了犍为郡汉朝依靠巴蜀的富裕、夜郎的水路和10万精兵,平定南越。

在这个过程中,且兰不愿意参战而反叛,并杀犍为郡太守,被汉军所灭。汉武帝兼并南越后,册封夜郎君为王,并在且兰设置牂牁郡。从此,西汉王朝开始对夜郎进行经营。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使陈立所杀,夜郎从此灭亡,全部领土划给牂牁郡和犍为郡。

大家常常用“夜郎自大”这个词来比喻讽刺妄自尊大的人。但是当时的滇王说出这话并不是因为其妄自尊大,或者说不全是。

据《后汉书》载:“夜郎东接交趾,其地在胡南”。唐代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里面记述了“今泸州南大江南岸协州、曲州,本夜郎国”。现代学者尤中在《古滇国、夜郎考》的研究当中阐明了夜郎国是一个包括壮、水、侗、苗、瑶等多个民族的“部落联盟集体”。

其大致范围为:东北自今贵州省的凤冈、余庆、黄平、凯里一带,往西南抵今云南省金平县境内的藤条江东岸和越南莱州省境内的南那河东岸;北部自今贵州省绥阳、遵义一带往南经广西百色地区而达越南北部的河江省一带,西北自今贵州省毕节地区的赤水河南岸往东南抵都柳江流域地带,东部自今独山、广西天峨一带往西达云南省境内的南盘江中游东岸。可见,夜郎国的确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国家。

根据《夜郎史传》记载,夜郎国自兴起至灭亡一共经历了27代君王。末代君王兴灭国大约在公元27年,以每代25年计算,上推675年,则夜郎国建立时大约在春秋中期。这样一个建国时间悠久,疆域面积辽阔的国家,看到一个陌生国度来的使者自然是有提出“汉孰与我大”的底气,这不是因为夜郎国自大,而是夜郎国真的是“大”。

由此可见,固然妄自尊大的人非常可笑,但是取笑他人“夜郎自大”的人,也许才是那个自大的人,人家未必没有“自大”的底气。

古今中外外交家有哪些,和主要事迹

二、晏婴(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名婴,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历任齐灵公、庄公和景公的卿相。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三、张骞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著名的旅行家和外交家,他曾先后两次出使西域: 1.第一次出使: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请求大月氏与汉朝夹击匈奴,但并不成功。至公元前126年返国。

2.第二次出使:公元前119年,他奉命出使乌孙,历时数年才回到长安.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时,他与他的副使先后到过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国,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关系。同时,也因此令不少西域物产相继传入中国,中国丝绸等商品也大量被运往西域,从而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四、李肇星(1940年10月-),山东青岛人,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于2007年4月离职。现任中国外交学会名誉会长,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于中国外交学会就职。其后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下放到山西、江西等地。1970年复职担当驻肯尼亚大使馆职员7年。其后,1993年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1995年任外交部副部长,1996年任中国驻美国大使。2001年再任外交部副部长,2003年,接替唐家璇任外交部长。继任:杨洁篪。 五、罗伯特·安东尼·艾登

(Robert Anthony Eden, 1897—1977),英国政治家、外交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任英国国防委员会委员、陆军大臣、外交大臣和副首相等职。

六、鲁肃

(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东南)人,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不但治军有方,名闻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三国演义》将其塑造成一个忠厚老实之人,忽略了他的才能,这是错的。

七、克贝斯蒂安·路易斯·兰格

挪威历史学家,外交家,曾任挪威议会诺贝尔委员会第一任书记。他担任国际议会联盟秘书长长达二十四年(一九O九年一一九二三年)。在此期间,他长期居住在日内瓦,从事着大量的繁忙的国际性工作,为和平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为此,他与瑞典政治家布兰廷共同获得一九二一年度诺贝尔和平奖金。

八、周恩来

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周恩来对外国记者的问题总是能完美的回答。

九、顾维钧

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汉族,字少川。英文名“Vi Kyuin "Wellington" Koo”。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中华民国高级外交官员。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1919年代表中国政府参加巴黎和会。

同是占据河套地区,为啥西夏长达189年而大夏却存在24年?

在中国历史上,曾今有两个政权都选择了“夏”作为国号崛起于河套地区,但一个长达189年一个却仅存在24年,有关于此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本文尝试着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通过换一种角度重新梳理历史来探究其背后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原因,以供参考。

一、大夏:匈奴重现河套地

公元391年,北魏发兵进攻袭扰其的南匈奴铁弗部,铁弗部首领刘卫辰在混战中被杀,其子赫连勃勃逃往后秦。

公元407年赫连勃勃袭杀岳父后秦高平公没奕干,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元龙升。建国号夏,史称大夏。建国后不断侵扰后秦,先后击败后秦将领张佛生、齐难、王奚、杨佛嵩、党智隆、姚逵、姚谌等。

.

上图_ 统万城,大夏国都城遗址,因系赫连勃勃所建,故又称为赫连城

公元417年后秦王姚泓投降东晋太尉刘裕后不久,赫连勃勃便趁东晋留守长安文武诸臣爆发内乱一举拿下长安。

公元418年迁都花费五年时间修建的统万城。

公元425年赫连勃勃去世,第三子赫连昌继位。

公元426年长安被北魏夺取,公元427年北魏乘势拿下统万城。

公元428年赫连昌在安定城被北魏俘虏,赫连昌弟赫连定(赫连勃勃第五子)在平凉继位。

公元431年赫连定消灭西秦,随后准备渡过黄河攻打北凉时被吐谷浑出兵截击擒获,大夏亡,享国24年。

上图_ 西夏地图

上图_ 辽 北宋 西夏形势图

二、西夏:党项再起吕梁西

公元883年黄巢起义被镇压后,唐僖宗封党项族平夏部首领李思恭为夏州节度使(也称定难军节度使)。五代时虽称臣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中原王朝,但后唐时定难军节度使李彝超曾三番五次击败后唐军,实现事实上的割据。

北宋建立后,公元982年,夏州节度使李继捧归顺北宋,但族弟李继迁逃离叛宋。

公元1038年,李继迁孙李元昊称帝,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击败宋军,迫使宋仁宗签订“庆历和议”。

随后又两次击退辽朝入侵,巩固了宋、夏、辽三足鼎立的局面。北宋末年宋军曾攻克横山迫使西夏上表臣服,随着“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西夏实现扩张,领土达到巅峰,但夏仁宗执政末年西夏走向衰落。

夏仁宗逝世后蒙古崛起,西夏向金朝求援遭拒还遭到金朝进攻,多年的金夏战争进一步消耗了西夏国力。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发兵进攻西夏,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后夏末帝李睍投降蒙古,西夏亡,享国189年。

上图_ 秦末汉初河套地区

三、两者不同

既然大夏与西夏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两者建国后也都南征北战大力开拓,为何大夏的国祚会与西夏相差如此之大?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政治原因

政治上,大夏和西夏同样占据河套地区,两者国祚却大相径庭,既有两者自身政治制度的差异,也有外部环境的不同。

从两者内部来说,大夏所处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萌芽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才刚出现,大夏甚至还沿用了三公九卿制。西夏则学习宋朝,设立了中书司、枢密司与三司,政治体制的成熟程度比刚采用“三省六部制”萌芽的大夏要成熟不少。

从外部环境来看,大夏所处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战争连绵不绝,后秦、西秦、东晋、北魏、吐谷浑等周围政权与大夏的互相攻伐使得外部环境相当不稳定。

而到了西夏时,宋辽两国已于西夏建国前33年通过“澶渊之盟”稳定了南北局势。再加上宋朝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造成的“守内虚外”局面,使得西夏更不会像大夏那样因周围强权林立军事压力过大而面临不稳定态势。

上图_ 澶渊之盟

上图_ 大夏世系图

2、经济原因

经济上,大夏和西夏的国祚差距同样有内外两方面原因。

从两者内部来说,大夏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为低下,连提升炼钢技术的灌钢法和提升农业精耕细作水平的《齐民要术》都是在其后的北齐时才出现。

而到了西夏所处的两宋时期,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和城市由里坊制向街巷制转变、草市夜市的出现和商品经济的繁荣都增强了西夏的综合国力。

因而相对于大夏时期因为靠近经济重心而引起广泛争夺,西夏因此受到的压力相比而言要轻,也就更容易延长国祚。

上图_ 安史之乱

上图_ 西夏文佛经

3、文化原因

文化上,造成大夏和西夏国祚差距如此之大同样有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就内部而言,大夏所处的魏晋时期儒家遭受严重挫折,很多文人选择消极避世。玄学兴起,人们为了寻求精神寄托转而求佛问道。而到了西夏时期,科举制的出现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同时科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平竞争性,在西夏所处的两宋时代还能为封建政权输送许多实用型人才,有利于形成高素质文官队伍,从而加强和巩固了中央集权。

从外部情况来看,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正处在此起彼伏的群雄逐鹿时期,尚武气氛浓厚。而到了宋代由于奉行“重文轻武”国策而出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从而给西夏造成的压力也就少了许多,客观上为西夏国祚的延长提供了可能性。

上图_ 西夏铁鹞子重骑兵形象

综上所述,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而造成了大夏和西夏的国祚相差如此之大。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古代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前进,同一地区出现的割据政权相隔六个世纪便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下将国祚延长七倍,从而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居匈奴西,赛因与其属亡乡月氏的译文

译文:张骞居住在匈奴西部,趁机与他的下属向月氏国逃去

出处:两汉 班固《张骞传》

原文: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

白话翻译:

张骞居住在匈奴西部,趁机与他的下属向月氏国逃去,向西走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国听说汉朝有丰富的财物,想通使而不能,看见了张骞,很是惊喜,问他想要到哪里。

张骞说:“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如果真能够到达月氏,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是说不尽的。”大宛认为说的有道理,就护送张骞,抵达康居。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张骞传》是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所写的一篇文章,出自《汉书·张骞李广利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杰出外交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为研究西汉初年的民族问题以及中外关系问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作品赏析:

张骞通西域,对后来形成的“丝绸之路”起了开创的作用,发展了我国和中亚、西亚许多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这说明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人民就为世界人民的团结合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